第1461章 屋檐下的春秋,春卷里的人间(2 / 3)

糕点铺倒闭,老板总说"年轻人不懂老味道",却不肯改甜得发腻的配方。其实所谓传承,从不是守着老规矩不变,是像大爷这样,把老手艺的魂留住,再裹进新的滋味里。

中午人多时,赵鹏带着反诈小组的同事来了。王局也穿着便装,蹲在摊前吃春卷,说:"老李,你这'编外宣传员'比我们还厉害,连春卷摊都成反诈据点了。"原来大爷在春卷盒上印了反诈标语:"春卷馅里没陷阱,陌生来电要小心"。

"都是周晴这孩子想的招。"大妈给王局递纸巾,"她说现在的年轻人爱刷手机,把标语印在盒子上,他们边吃边看,说不定就记心里了。"周晴不好意思地笑:"我就是借鉴了《诗经》里的'潜移默化',道理藏在日常里,才记得牢。"

李渊看着周晴和大妈讨论"怎么把反诈标语绣在围裙上",忽然觉得,这民俗街就是个小江湖。有老辈的坚守,有晚辈的巧思,有春卷的香,有人心的暖,比他当年闯过的枪林弹雨,更有滋味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!

收摊时,大爷数着钱笑:"今天卖了三百多个,比在早市时还多!"大妈把钱放进个铁皮盒,盒盖上刻着"养老钱"三个字,"等攒够了,给孙子买台学习机,让他也学学这老手艺里的门道。"

夕阳把春卷摊的影子拉得很长,李渊一家走在回家的路上,悦悦手里还攥着个没吃完的春卷,嘴角沾着豆沙。苏瑶忽然说:"你看,日子就像这春卷,只要用心做,在哪儿都能开花。"

三、舞蹈室的"离别课"与成长的糖

悦悦的舞蹈班要解散了。因为少年宫要翻新,暂时搬去别处,大老师要去外地任教,临走前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。

李渊和苏瑶坐在观众席,看着孩子们排练《再见》。悦悦站在第一排,眼眶红红的,动作却格外认真。大老师说:"悦悦进步最大,以前总怕压腿疼,现在能笑着完成最难的动作了。"

下课後,孩子们围着大老师要签名。悦悦递过去个笔记本,上面画着个跳舞的小人,小人的手里举着春卷,"老师,这是我画的你,我把你画成春卷仙子,这样你走到哪儿,都能闻到春卷香。"

大老师抱着悦悦哭了:"老师不走了,我申请调到民俗街的新少年宫,以后还教你们跳舞,还能去吃大爷的春卷。"原来她早就舍不得这些孩子,托周晴帮忙打听新少年宫的招聘信息,周晴帮她写了推荐信,说"这样的好老师,该留在懂她的地方"。

悦悦拉着大老师的手,非要教她跳新学的《春卷舞》。小姑娘踮着脚尖转圈,裙摆散开像春卷皮,嘴里还念着自编的歌词:"春卷香,春卷甜,老师永远在身边。"

李渊看着这一幕,忽然想起自己当年退伍时的场景。战友们抱着他哭,说"你走了,咱们队就少了把尖刀",他却笑着说"刀再快,也得回鞘,我家里有更重要的人要守护"。那时他不懂,所谓离别,不是结束,是换种方式相守。

周晴把这一幕拍下来,发在朋友圈,配文:"成长就像春卷,要经历被包裹的局促,才能炸出属于自己的酥脆。"很快收到好多点赞,有她的学生说"老师说得对,我们也要像悦悦一样,笑着说再见"。

回家的路上,悦悦趴在李渊背上,声音闷闷的:"爸,大老师不走了,是不是因为我画的春卷仙子?"李渊笑着点头:"是呀,因为你把日子画成了甜的,谁都舍不得走。"

苏瑶看着父女俩的背影,忽然说:"你发现没,咱们悦悦身上有股劲,像你,认定的事就不撒手;也像我,心细,总能发现别人没注意的甜。"李渊想起悦悦给春卷摊画的速写,给大老师画的春卷仙子,忽然觉得,这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给生活撒糖。

四、屋檐下的春秋,日子里的诗

中秋那天,全家人围在阳台的小桌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