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朝廷接下来就要面对大赏三军的巨大财计压力。
还要重新构建九边当中的东三边。
哪里不要花钱?
现在先是九边和承德府、辽宁府把各种籍贯悉数定为民籍,那里的衙署和其他各地也完全不一样,任谁都明白其他各省就是下一步。
在那“新政”全面铺开之前,皇帝和朝廷都在看着地方官和地方士绅富户的态度。
这个态度,很快就有了可以表达的地方。
四月《学用》朝报上刊发了两项新政令。
一是制旨:泰昌十年之后,刑名之法不允纳赎。
二是特发边防国债:为期十年,年息五厘。
这两项新政令极具轰动,因为……这意味着只有今年能纳赎脱罪了。
所谓纳赎,就是议罪银。就算被罚有罪,只要不是那种大罪,总还有纳役和纳赎等办法减轻惩罚甚至脱罪。
但明年之后就不允许了。
过去有这种政策,一是因为可以来钱,二来也是官绅富户共同维持的特权:想纳赎,总得有银可纳才行。有了钞能力,大户人家就多了几条命,这怎么玩?
因此这制旨的用意昭然若揭,刚刚开疆拓土的皇帝似乎正傲然俯视着臣民当中的一部分:小民命“贱”,他们对这个规矩是拍手叫好的,巴不得你们将来有罪必受重惩。如今时间有限,想洗白的赶紧。
而那特发边防国债的利息……实在太低。
如今的行情,民间借贷的年例多在二三分。一年才五厘……
可是,朝廷又明说了:通辽会盟后,与各藩的市易都以堪合制度来进行。有资格拿到堪合的大明商行、商人,优先考虑持有边防国债券的。
逻辑很明白:朝廷越有经营好新边的财力,北边各族就越发老实,生意就会越发好做。边贸赚一道,国债再吃一道息。
“……朝廷这是穷疯了吗?”
“……这一仗的阵势太大了,战功也太多了……难啊……”
“这……若是不买一些这特发边防国债,难道北面边贸之利以后都会被宗明号、昌明号拿去?”
现在,宗明号和昌明号绝对都会响应朝廷需要,这一点已经是共识。
“不只是北面边贸,伱再品一品:各藩市易都行堪合,这海贸……”
“……”
“辽宁省还有个理藩司,焉知浙江、广东不会……”
“万一借了不还,还了也不给息……”
“……毕竟名曰国债,总不好民心尽失吧?”
“什么民心?小老百姓也没钱买……”
大明各地的议论纷纷,朱常洛都已经不必去太在乎。
现在已经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时候了,有格局、能相信朝廷的,当然会成为先受益的那一批。规范国内、国外贸易之后,他们就能多一条稳定的商路,还能通过与国家利益绑定的国债来稳妥理财。
到时候再动优免,阻力又会小一些。
已经掌握着更多土地和人力的官绅大户里,总要引导他们走上正路才行。把税基始终放在土地和人口徭役上,他们就只会在这些方面钻空子。
工商业的税虽然不算一个新的领域,但他确实可以去制定新的规则,并且拥有解释和不断修订的权力。
现在朱常洛需要处置三件事,其中两件可以合并为一件事。
“把那些归顺头领先带到沈阳,命镇远侯、威辽伯经统门河进剿入朝,收复朝鲜咸镜道,剿灭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及在朝余贼。命扶国公经辉发解乌拉城之围,剿灭努尔哈赤长子诸英及其余建州逆贼。”
镇远侯是顾大礼,威辽伯则是新封的辽东副总兵孙守廉。
而刘綎际